包拯最为人称道的,一是清廉;二是不畏强权;三是为民申冤,这也
包拯最为人称道的,一是清廉;二是不畏强权;三是为民申冤,这也是包青天的形象。包拯为官数十年,可谓是两袖清风。在地方任职时,比如知端州时,端州盛产砚,以前官员总是巧取豪夺名砚以贿赂权贵,而包拯“岁满不持一砚归”。史传称他“虽贵,衣服、器用、饮食如布衣时”。在吃、穿、住、用方面,当官时与没当官时并无两样。他甚至还立了家训:“后世子孙仕宦,有犯赃者,不得放归本家,死不得葬大茔中。不从吾志,非吾子若孙也。”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称赞他“清节美行,著于贫贱”,可见其清廉的美名,在生前便是朝野尽知了。
自己坐得正,才有攻击贪官污吏的底气。
说到不畏强权,包拯也是出了名的。包拯当过监察御史、谏议大夫等,职责之一就是弹劾不法官员,可以说,这就是他的职业。古代的监察制度虽然发达,具体实施时未必有多少作用,说到底,监察官也是人,也害怕得罪人后遭到打击报复。但包拯很猛,攻击火力很强,天不怕地不怕,官修《宋史》中的《包拯传》中这样说:“拯立朝刚毅,贵戚宦官为之敛手,闻者皆惮之。”为此,他甚至得了一个“阎罗”的称号。
被包拯弹劾落马的人无数,普通官员就不说了,就是朝廷重臣也得挨“奏”。
我们来说一个包拯弹劾三司使的故事。
三司就是盐铁、户部、度支三个机构,三司使即此三大机构的长官,总管国家财政,相当于财政部长。一听这名字,就知道是肥缺,谁坐上这位置,中饱私囊的机会多的是。三司使张方平购买了一富豪的地产,估计是低价买来,肥水不少。岂料被包拯抓住尾巴,一把揪下马来了,丢了这个肥差。继任三司使的宋祁是一位史学家、文学家,可是有个毛病,生活奢侈,出手阔绰。让这种人管国家财政怎行,包大人又上书皇帝,把他给拉下马了。顺便说一下,宋祁有个哥哥,名叫宋庠,当过枢密使、兵部侍郎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简单地说,就是宰相级的人物,也被包拯给弹劾下台了。
当然,必须承认,包拯能弹劾这么多人,与皇帝的开明是分不开的。若是遇上个暴君,你不畏强暴,只能意味着死得比别人早。
说实话,包拯给人的印象并不友善。他并不是那种和颜悦色的人,而是整天板着脸,一点笑容也没有。当时有人这样说:“包拯笑,黄河清。”什么意思呢?包拯要是能笑,那么黄河水也得变清了,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事。他有许多称呼,如“黑包公”、“包黑子”、“包侍制”、“包龙图”,前面是说相貌黑,后面是说他的官职。但最贴切的一个外号,应该是“阎罗王”,大家可曾听过有会笑的阎王吗?包拯就是那个不会笑,大笔一挥可夺人魂魄的阎罗王。
我们不要被他酷酷的外表欺骗了,他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。他不会冲着百姓微笑,但绝对会为民伸冤。我们看惯了包公破案的故事,他在大理寺待过,在地方为官多年,后来又出任开封知府,确实破案无数,但具体是什么案件,史书仅仅记了一件。不过小说流传的包公案,也未必都是虚构,民间能流传,自有其蓝本。
1057年,包拯任开封知府,他修改了一些规章制度。比如说,以前开封府讲排场,小民是不能直接进去告状的,而要先转呈给胥吏。这样子,府中官吏贪败滋生,于是乎“衙门八字开,有理无钱莫进来”。包拯把府衙大门打开,百姓可直接进门找包大人,既杜绝腐败,又提高办事效率。开封百姓,莫不拍手叫好。
由于性情耿直,包拯一生仕图起起落落,但总来说,他是幸运的,他治下的百姓也是幸运的。1061年,包拯成为枢密副使,跻身于最高决策层,只是不久后便病逝。斯人虽已逝,但他作为“清官”的形象却在民间广为流传,在老百姓心里树起了一块千年不朽的丰碑。
如果说包拯是宋仁宗时代最负名望的文官,那么狄青则堪称是最有才华的武将。
作为一代名将,狄青的军旅生涯是从一名普通士兵开始的,他一步一个脚印,以自己的才华以及坚忍不拔的精神,实现从士兵到统帅的人生飞跃。
1038年,李元昊称帝,宣布西夏独立,次年,宋夏战争爆发。在这场历时四年多的战争中,大宋军队整体表现不佳,多次在决战中被西夏军重挫。开战之初,宋军屡战屡败,全军上下士气低落,从将军到士兵对西夏军队都深持恐惧之心。
当时狄青是三班差使,仅仅是军队中的一个小头目,大家都不敢出战,他就自告奋勇,充当先锋。在四年多的战争中,狄青声名鹊起,每次战斗,他都冲锋在前,而且脸戴了一个铜面具,令人看了毛骨悚然,这也成了他的招牌标志。在四年多的战争中,他总共参加了二十五次战斗,身负八处箭伤,但都大难不死。他以无所畏惧的英勇表现以及拼命三郎的顽强作风,为自己赢得了未来。